人工湿地,农村治污效果好

   

   盛夏来临,五指山市水满乡方好村边旁的小河边,花圃里的一簇簇天堂鸟花在阳光下开得娇艳。不是公园,也不是花卉养殖基地,这片花圃是方好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环节。郁郁葱葱的红花绿叶下,流动的是村中57户家庭排放的生活污水。

  2006年,文昌市文教镇首次引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2008年,开始面向全省农村推广。当前,我省共建成59处村镇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处理能力达2.9万吨/天,效果初显。然而,工艺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由于多种原因,我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目前还难以得到大面积、高效率推广,甚至部分前期建设投入使用的系统已经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效果甚好,为何会陷入瘫痪的困境呢?

  现状—

  农村污水排放“听天由命”

  污水排放量占全省污水总量的50%左右,而集中处理率仅10.8%

  还未走进这座青山绿水中的小村庄,恶臭就扑面而来。只见,不远处的青山脚下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生活垃圾;村道两旁的排水沟里腐烂的鼠尸和猩红的槟榔水渍混作一团,任凭污水冲刷……这是417日,记者随省人大2014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暨农村生态环境情况专题调研组,在中部市县一村庄看到的触目惊心一幕。

  据当地镇干部介绍,多年来,村里的污水没有管网收集,只能顺势而流,进入周边不知名的沟渠或河溪,而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只能“听天由命”,依赖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去稀释、降解。

  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数据显示,我省乡镇及农村污水排放量远远高于工业排放量。

  据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统计,2013年,我省乡镇及农村污水排放量共计2.82亿吨,占全省污水总量的一半左右,为工业排放量的5倍之多。而其中每年仅COD(化学需氧量)一项就平均有9.73万吨,占全省COD总排放量的56%,是工业COD排放量的10倍。

  农村生活污水量大,其集中处理率却仅一成左右。

  “尽管2013年,我省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相较2012年已经提高了4.7个百分点,但总体仍然较低,仅10.8%左右。”海南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金羽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海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七大重点工程”,其中一项就是以“乡镇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保护工程。

  记者调查发现,我省乡镇及人口数量较大的村庄污水量大,且多有集中汇流口,所排放污水基本能够得到科学处理。但普通农村生活污水量较少,大部分农村缺少或根本没有污水排放及收集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体,形成面源污染,造成环境污染、威胁村民健康。

  省环科院工程师钟柳明告诉记者,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可能导致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而农村多有水井,农民长期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势必对身体造成危害。另外,污水积留容易形成污水池,滋生蚊虫,污染农村环境和村民食品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的农村,如果无法系统收集和处理生活污水,致使饮用水源保护区受到污染,那么造成的危害更大。”省环科院院长、研究员岳平指出,到那时,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也将无法保障。

  大刀阔斧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已经迫在眉睫。

  尝试—

  建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

  能去除总氨、总磷等污染物,再生水可达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怎么解决?海南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2006年,文昌市文教镇首次引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将这一技术首次运用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

  什么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呢?记者近日在乐东抱由镇和五指山方好村都看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耀眼的天堂鸟花,只盛开了几平方米大小。若非村民介绍,记者几乎要以为那是某户村民种来怡情,再普通不过的花圃。

  “这就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排入湿地,湿地自然去污,产生的再生水最后排到河里。”五指山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副局长刘志汎很是热情,为了证明经过处理的再生水水质良好,他用矿泉水瓶从出水井里舀出了半瓶再生水,向记者展示。记者看到,再生水颜色微黄,但透明清澈,肉眼看不到沉淀。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通过湿地基质的过滤吸附、湿地植被根系的吸收、好氧与厌氧微生物菌群的分解作用,污染物基本能被去除。同时,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了增加湿地基质的透水性,还能与周围环境的原生动物、微生物等形成各种小环境,通过氧的传递,形成特殊的根际微生态环境,这一微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净化废水的能力。

  据介绍,我省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人粪尿及洗涤、洗浴和厨用废水等,基本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基本能够满足净化要求—对污水中COD的去除率可达60%85%,总氨去除率可达45%70%,总磷去除率在50%90%范围之内,此外,对微量元素和病原体也有相对较高的去除率。

  “这些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的再生水,能够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甚至一级标准,可以直接向非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湖泊、水库和江河等水体进行排放。”刘志汎介绍,通过水体的自净功能,再生水还能得到进一步净化。而部分村庄选择将再生水引入灌溉渠,则让再生水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见效—

  59处湿地工程日“吞”污水2.9万吨

  建污水处理厂不现实,人工湿地规模可大可小,去污显著,优势突出

  在方好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不远处,记者遇到了前来挑水浇园的村民王菊妹。“这些水是"好水",用它浇菜,种出来的菜又嫩又甜!”王菊妹担起两桶水,露出灿烂笑容,“多亏这个污水处理系统,现在村里的菜都不施化肥了,吃起来更放心!”

  “在三亚、琼海、五指山、白沙等市县还有不少户型人工湿地,也就是1户建造1个人工湿地,专门处理自家生活污水。净化后的水可以直接排放,村子就无需再设置管网对污水进行收集了。”岳平告诉记者,在我省部分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如位于万宁市兴隆镇的万宁水库等,也特别设置了多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入库的河水进行净化。

  由于我省大部分自然村面积较小、人口少、经济实力薄弱,修建成本较高的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地将分散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不现实。相比之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势也就愈加突出,它的规模可大可小、建设施工方便、去污效果显著,且后期运营维护简单。

  目前,我省有59处村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在我省农村发挥作用,日处理生活污水达2.9万吨。

  “海南全年气候温暖,湿地植物生长不受时间限制,全年都能为农户提供污水处理服务。”在金羽看来,人工湿地在海南的推广使用得天独厚。

  近年来,在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推动下,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专利技术处理生活污水,更是开启了海南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新里程。

  如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已成为我省颇见成效的利民工程,已建好的59个村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资金,超过总投入65%,其余部分来自省财政及市县财政资金,村民一分钱也不用掏。

居民聚集度高、经济条件较好、对处理水质要求较高的村庄,还可采用多种技术组合模式,对污水进行多重过滤。包括人工湿地在内的自然生物污水处理工艺,作为切合海南实际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必将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火山岩生物滤料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的重要材料,价格低廉,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材料。



上一条新闻:>河南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
下一条新闻:>国家支持环保水处理行业为其发展创造了环境
| 发布时间:2014.06.05    来源:和讯网站    查看次数:

在线客服

客服01
客服02